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艾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

  2021-10-13    9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肥皂水灌肠,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先艾灸后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5%和79.4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呕吐消失时间、排气排便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及治疗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先艾灸后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治疗效果较好,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

  • 关键词:
  • 中医药疗法
  • 中药保留灌肠
  • 粘连性肠梗阻
  • 胃肠功能
  • 艾灸
  • 加入收藏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指由于腹腔内肠粘连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中无法通过或通过不顺畅,当肠内容物通过受阻时,则可产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排便障碍等一系列症状[1]。由于手术容易造成新的粘连梗阻,故该病在临床上通常首选非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笔者采用艾灸后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4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共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4例。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18~78岁,平均(48.25±1.25)岁;病程5~19个月,平均(8.34±2.54)个月。治疗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均19~77岁,平均(48.26±1.24)岁;病程5~20个月,平均(8.56±2.63)个月。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1]:(1)病人有腹腔手术史或腹部外伤史,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体格检查:部分病例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部分病例腹部局限性压痛,但无腹膜炎体征,腹部扣诊呈鼓音,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3)立卧位腹部平片可见肠腔内积气及阶梯状液气平面。(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2]中腹痛诊断标准。症见腹部胀满疼痛,痛引两胁,伴恶心呕吐,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沉弦。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者,且无绞窄性肠梗阻征象;(2)精神意识状态均正常,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者。

1.4排除标准:

(1)有其他基础疾病不适合接受治疗的患者;(2)排除腹腔肿瘤占位性肠梗阻患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禁饮食,持续肠胃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静脉营养支持及抗生素治疗),及配合肥皂水灌肠治疗,疗程7天。

2.2治疗组: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先艾灸后中药保留灌肠的联合方法。(1)艾灸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点燃艾条,依次在穴位上方距皮肤约3 cm处施行灸法,穴位有神阙、中脘、关元、气海、局部阿是穴(压痛明显处),从局部皮肤有温热感到整个腰腹部灼热感,共灸45 min,每日施灸2次[3]。施灸后开始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2)中药保留灌肠使用复方大承气汤,药用:炒莱菔子、杏仁、桃仁各30 g,枳实、厚朴、赤芍各20 g,大黄15 g。(3)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测量中药灌肠液温度在36℃左右,开始实施灌肠。由于部分肠梗阻患者肠道内有粪块阻塞肠道,插管的过程中有阻力,可嘱咐患者张口呼吸,不可用力插入,以免造成肠道损伤。松开调节夹后密切观察灌肠袋内中药液面下降情况,如未见药液下降,则应怀疑流入受阻,应轻轻移动肛管,必要时检查有无粪块堵塞。观察灌肠液的温度及流速是否适宜,如出现腹胀或有便意,可嘱患者深呼吸放松腹肌,并放慢药液速度,或暂停片刻,由臀部向肛门方向按压,可减轻患者的便意,如出现脉速、出冷汗、剧烈腹痛等,应立即停止灌肠,通知医师及时处理。待中药液大约250 m L,将要流尽时及时关闭调节夹,防止药液回流。嘱患者平躺30 min以上,使药液均匀地分布在肠腔内,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肠腔内约2~3 h。每次约250 m L,每日2次,疗程7天。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治疗后,统计两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进行比较。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包括恶心、呕吐消失时间、排气排便时间、饮食恢复时间、治疗起效时间。

3.2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判定[4]。

临床治愈: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恢复排气、排便;不需胃肠减压;恢复进食且梗阻无反复;影像检查提示未见异常。显效:上述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无并发症发生,影像检查提示肠梗阻征象正常。有效:上述症状、体征得到减轻,无并发症发生,影像检查提示肠梗阻征象有所好转。无效:上述症状和体征未能解除甚至加重或中转手术治疗;影像检查提示阳性指征未好转。

3.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5%和79.4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4.2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2。治疗后,治疗组的呕吐消失时间、排气排便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及治疗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表2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天)


4、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属于中医腹痛、肠结、关格范畴。由于患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寒邪凝滞,热邪内蕴,湿邪中阻,瘀血阻滞,燥屎内结,皆可使胃肠通降功能失调,滞塞不通,发为该病。肠梗阻的基本病机是肠道痞塞,腑气不通,以痞、满、燥、实为主证。为六腑急症。故肠梗阻的治疗原则应着重疏通肠道,以通里攻下、温中行气、散寒止痛为主。《伤寒论》中记载,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的经典方剂,也是治疗肠梗阻的基础方。艾灸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温阳通脉、活血散瘀、散寒止痛之功效。现代研究也表明艾灸中成分如桉油精、樟脑、龙脑等具有消炎镇痛、行气通腑作用[5]。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中药保留灌肠能够提高疗效,缩短起效时间,且药物吸收通过肠道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同时也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能改善腹腔内血运及肠壁血液循环,还能够减轻组织水肿,促进坏死组织吸收及抗菌抗炎作用[6]。中医认为中药保留灌肠可通腑荡积、行气散结、活血化瘀。药方中的莱菔子、枳实、厚朴具有行气通腑之功效,可促进肠胃蠕动;桃仁、杏仁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润肠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与赤芍合用,可增强活血功能,有利于粘连组织的吸收和炎症的消退[7];大黄除了泻下通腑和泻火解毒的作用之外,同时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荡涤肠腑之功效。该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先艾灸后中药保留灌肠的联合方法,这样可以使停滞的胃肠先得到温煦,加快了蠕动,此时再给予温热的中药灌肠液,不仅增强了温通之力,而且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可谓事半功倍。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和胃肠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先艾灸后中药保留灌肠的联合疗法疗效更好。


参考文献:

[1]吴在德,郑树.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20-521.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27-231.

[3]唐照亮,宋小鸽,王宁新,等.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2 42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2.

[5]周次利,谭琳萄,王晓梅,等.艾灸化学成分的生物学作用与影响因素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7 476.

[6]金伟飞,王仲迪.复方大承气汤灌肠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3(10):1301.

[7]田文波.中药灌肠疗法治疗腹腔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7例[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5):47-48.


文章来源:张涛.艾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21,37(10):43-4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期刊人气:601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云南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云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2349

国内刊号:53-1120/R

邮发代号:64-19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