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具体方式方法

  2021-11-02    8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社会各领域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当前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而言,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去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无疑成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本文立足于OBE教育理念,就新工科发展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思考。立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针对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思考,以此来助力今后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升级以及学生自身的长处发展。

  • 关键词:
  • 人才培养模式
  • 教学改革
  • 新工科背景
  • 电气专业
  •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加入收藏

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决定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校电气专业的建设致力于培养电气领域运行、管理、维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这一角度而言,高校电气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产业的转型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是受制于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与限制,当前电气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没有考虑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其次作为专业授课教师,其很多时候也缺乏实践的工作经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教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未来进步与成长。如何结合新时期的发展诉求去加以教学层面的改革,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与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当前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以及产业变革的迅速开展,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全新的竞争浪潮。产业变革与工程教育之间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新产业的发展需要教育领域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新产业的发展也为教育工作的下一步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工科教育的建设也必将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新工科的内涵就在于提升学习者的工程创新能力以及适应变化能力。当前受制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较弱和创新意识淡薄的问题。所以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升级,加快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教育设施以及教学平台的整合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质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教育工作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全新的社会发展挑战与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开始将“新工科”教育作为当下新的发展方向。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不论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在传统产业的变革过程中,对于高素质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的需求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所以对于应用型高校的今后发展而言,在其专业教育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意义重大。


二、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受制于以往教学模式的限制与影响,当前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也存在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切实限制了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正视这些问题,也是提升人才培养效率的重要选择。

(一) 创新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

在新工科背景下的电气工程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育改革,也需要在结合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去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对于电气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普遍有着较高的热情。但是在缺乏教师专业系统的科研能力引导以及参赛培训的基础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但是同样,受制于高校部门之间的分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难以形成有机的统一。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是实际的创新能力培养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升。同时因为缺乏对于创新创业内涵的充分认识,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短期性行为。所以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也需要从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去加以审视,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引导去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助力行业的升级。

(二) 校企联合的效果有待提升

对于电气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自身在缺乏切身实地的实训实践基础上,自然难以实现自身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之间的有效融合。技术型创业人才的短缺、专业化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师资团队中“双师型”教师比例的不足,这些因素的融入也都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校企联合的质量与效率。

(三) 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过于单一

在新时期的发展模式下,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全新的考验。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诉求,同时创新精神、原始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产学研脱节等问题的存在也进一步限制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效率、如何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去探索电气专业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这也是工科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实践课程的课时较少、教学内容碎片化严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教学活动的升级与创新。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1) 结合电气行业的发展实际,将电气行业应用的先进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进一步完善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当前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相脱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明确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方法。所以需通过改革创新的方法,去促进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专业培养模式的整体性。以继电保护的实践教学为例,借助于改革创新研究,在完成继电保护实践教学的同时,将电力自动化、电力通信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应用在继电保护实践教学的环节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增强学生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应用和联系效果。

(3) 注重实践教学与工业现场之间的融合,在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水平。这个过程,本身也是高等教育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现。例如在微机保护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区域电网结构进行研究,围绕继电保护的具体问题进行计算。

(4) 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设备的研发过程中。当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后,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汲取到其他的关联知识。在参与设备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同学负责不同的内容,通过高质量地完成各自手中的工作,来助力整体功能的实现。这个过程需要同学们的精诚合作,也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也可以用于相关设备的二次开发,所以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开发成功后的设施在应用于教学的同时,也可以用于相关的科研研究,以此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5) 持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丰富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加快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优良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广大的教师群体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和知识储备优势,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四、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具体方式方法


(一) 找准行业定位,把握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的设置本身也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客观反映,所以专业课程的发展也需要时刻与社会需求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专业课程的建设质量,确保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所以人才目标的设置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需紧密贴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动态、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作为学校,需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注重与应用企业构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如此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与企业的合作交流间,更好地把握行业动态,继而为后续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同时,在每学年学期开始,专业负责人以及课程负责人都需要与合作企业的专业团队就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以此来确保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够紧跟行业的发展诉求,以企业的反馈为基础,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展开进一步的修订与检视,加强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以此来进一步夯实教学成果与教学质量。

(二)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过程中,教育者还需要结合OBE教育理念,以学生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去进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同时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活动的始末。在设计的过程中,需坚持“自顶向底,嵌套设计,逐步细化”的原则去进行课程优化。

在课程优化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电气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能力模块可以划分为机械能力、电气基础能力、电学基础能力、电力系统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等十个能力模块,以分模块的形式去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突出新工科的发展要求,在课程优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不适应专业发展的课程或是重复的课程,则可以适当地删减。例如“MATLAB语言及应用”便可以以“工厂供电课程设计”以及“电机控制课程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取代。通过增加这些能够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课程,去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成长。在适当压缩选修学时的基础上,还需注重选修课数量的控制,通过增设“智能电网”“电力系统分析”“电器CAD与优化”等课程,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的组织过程中,也要适当的融入学科前沿知识以及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以此来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与创新能力。

(三)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需时刻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校企联合等方式,在保证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融合。在课程设计的以及课程实训的组织过程中,既要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又要课程内容本身的创新性及应用性。坚持产教融合的建设与发展,通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组织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加以锻炼等方式,去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除此之外学院也需要在现有的条件下,适当地融合区域发展特色,加快与电气相关专业群的建设。这既是新时期电力产业链发展的新要求,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创业俱乐部。以此来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在俱乐部的建设过程中,需以专业教师为指导,以贴合市场需求实际的训练项目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实践的创业模式,去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在新时期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需要以新工科教育背景为指导,树立创新性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融合OBE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加快电气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升级。只有在新工科的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地完成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真正有素质、有能力、有知识,能够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路径,对于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保证人才基础的重要前提,对于院校的发展而言,也是不断创新教学活动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袁铁江,晁勤,李凤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000(002):60-61.

[2]吴静,徐金全.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特色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20,391(09):68-69.

[3]陈荣.新工科背景下DSP数字控制技术"课程四位─体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000(009):38-40.

[4]赵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C]//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2008.

[5]姚伟.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5):66-67+104.

[6]张军利,张元敏.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资讯,2018,16(32):106-107.

[7]李梅,梁喆,郑晓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科技风,2019,000(023):88.

[8]徐林菊,赵欣,严立甫新工科背景下高佼专业课程现场教学模式探讨——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供配电技术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刊l)2020,426(10):81-82+103.

[9]程显.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

[10]宋晓燕,杨光,崔光照.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8).


文章来源:施金鸿.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1(30):159-16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文史知识

期刊名称:文史知识

期刊人气:126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9869

国内刊号:11-1358/K

邮发代号:2-271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32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