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探究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策略

  2023-10-31    2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小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数学学习能力较差,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给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有效的辅助。小学生在认识和学习陌生数学知识时,多根据自己的数感度对其进行猜想。若学生数感强,学生则能较为准确地猜到数学知识的含义,在脑海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定认知,知识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反之,学生或无法初步认识数学知识,或对知识的猜测存在偏差。数感作为小学生认识、理解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感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素养之一。鉴于数感对学生认识陌生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本文将重点探究在核心素养要求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 关键词:
  • 培养策略
  • 小学数学
  • 数感
  • 构建
  • 核心素养
  • 加入收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学生学科学习的长期性方面而言,将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长期学习奠定基础。如何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主要教学问题。解决数感培养方法这一问题,能与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相契合,以点带面,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数感能力,为学科后续教学奠定能力基础。


一、数感概述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

学生天生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且学生的年龄越低,对外界的好奇心越强,并能在好奇心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学习知识。数感即为学生感知外界事物的一项能力,学生的数感能力越强,并在好奇心的引导下,能敏锐地发现事物中与数相关的点,并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事物。换言之,在好奇心和数感的影响下,小学生能在生活中主动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分析事物,训练数学运算能力。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的重要性


数感作为学生对数字的感知力,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降低学生认识、分析和理解知识的难度,推进数学思考、运算训练常态化,将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关联在一起,引导学生以数学思维和数学眼光看待事物。

数感作为学生对数字的一种感知力,对于未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而言,在其数学学习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推动作用,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在看到数字和问题时,往往能自动联想与数学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在生活中不断训练数学思维。例如,当学生看到公交站牌上的“82”路公交车号时,能在脑海中自动联想“90-8”“41×2”或“80+2”等简单的算式。甚至有的学生能联想到难度较高的“164÷2”除法算式。而数感能力较差或未经教师引导的学生,往往仅能将对“82”的认识和思考停留在“80+2”或“由数字8和2组成”的较浅层面。当教师将数字“10”提供给一年级的学生,并引导学生说出对数字的第一想法,未经过数感能力引导的学生,第一反应是“由数字1和0组成”,不能在第一时间联想到较为复杂的加减法运算知识。由此可见,学生是否具备数感能力,能直接影响其对数字和问题的思考过程、结果,对学生思维发展和数学学习都将产生相应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启蒙、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数学教师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不仅能影响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效果,还能与学生思维发展相互影响,为学生学科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对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和成长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数感是学生对数字、数量关系、运算、数理关系的一种感悟,不仅能引导学生停留在对数学概念、知识和运算方法的浅层认知层面,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强化学习心理动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数感,与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用数学符号描述现实”相符合。数学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数感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力和学习能力,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能进一步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简而言之,数感作为学生对数字、运算关系的感知能力,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科素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能辅助学生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数学学习效果,并为学生长期学习奠定感知基础。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学生与生俱来的数感能力是辅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感知能力,若教师要充分发挥数感对学生数学认知和学习的辅助作用,就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法,对学生的数感能力进行正向引导,将数感转换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数感发展之时,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思维发展情况,通过建立思维模型、创设课堂情境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获得思维发展,为数感的不断强化奠定基础。

(一)构建思维模型,促使数感萌芽

数感是学生所具备的一项抽象能力,而数字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元素,也是学生数感能力训练的主要素材。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小学生在认识和思考问题时,通常采用形象思维展开思考。形象思维是小学各个阶段的主要思维模式,也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数感启蒙,可以从学生形象思维模式入手,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既给学生以直观的图形形象,又将数字的概念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萌发出抽象思维意识,并获得数感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中“火车从西宁开往拉萨”的动画视频,并以线段图的形式在视频下方标注西宁到格尔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的距离。以直观的火车运输视频,让学生体会数字在生活中能代表物体长度和距离的价值、意义,激发和强化学生对数字的学习兴趣,同时促使学生数感萌芽,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字进行思考。教师采用线段图的形式标注三个站点的铁路距离,符合学生形象思维模式下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数与形的关系。根据线段关系,学生能关联所学到的“加法”知识列出加法等式“814+1142=1956”。教师提出问题“在算式中,除了+、=符号有名称,其他的数字所在的位置有固定的名称吗?”引出“加数”“和”的概念,解决四则运算中最简单的加法运算的概念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示加法算式中各个数学概念的关系,给学生更为直接的形象认知。例如,教师创设情境“学校打算组织拔河比赛,原定每个班级选出8名同学参加拔河比赛。后来因各班级反映更多学生想参加集体活动,学校采购了长度更长的绳子,并要求每支拔河队伍增加5位学生。那么此次拔河比赛中每个班级参赛学生的人生是多少?”教师先随机选取8位学生站在教室前,对应拔河比赛的学生人数。随着情境中要素的变化,教师再随机选取5位学生到讲台上,与先前的8位同学组成一个拔河队。学生通过数人数,可以直观地感知加法算式中各个部分的数字关系。教师将“加数”“和”的概念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概念和数字5、8的理解,将数学概念与算式中的各要素关联在一起。学生结合自己的形象思维模式以及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基于加法算式理解数学概念,强化对数的关系的感知力,以概念促进数感启蒙。

教师促进学生数感启蒙,就要从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和思维模式入手,引导学生构建思维模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化,在思考的过程中,数感能力逐渐萌芽。

(二)借助生活素材,常态化锻炼数感

数学与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数学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能以生活为载体,展现数学知识的魅力。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观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儿童能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思想,并获得相应感知。小学生与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本质上存在一致性,所产生的感知均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数学教师可借助生活素材,将数学知识植入生活情境中,利用生活素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发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能力,常态化锻炼学生的数感能力。

例如,教师询问学生上下学的交通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校车号牌,部分学生还能说出校车的车牌号。教师引导学生从车牌号和号牌出发,从多个角度思考数字的意义。有的学生说“车牌号是一串随机打乱的数字,不具有数学意义”,另有同学说“如果将号牌中的数字排列在一起,能将其作为数字运算的要素或结果”。以号牌“闽*E636D”为例,该号牌由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教师说出引导性语言“这个号牌中有数学元素吗?同学们能尝试提取数学元素,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析数学元素的意义和不同排列方式吗?”学生提取“636”这一串数字,有的学生将这串数字看做独立的三个数字,分别为6、3、6,并对这三个数字随机组合,组成为“663”“366”等;有的学生则直接将该串数字看做数学概念上的运算结果,并从数字运算的角度,探究得到该运算结果的运算方法和运算过程,并提出“700-64”“318×2”“300×2+36”等诸多运算过程,加强思维训练,强化个人数感能力。部分数感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影响下,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形成新的思维角度。

(三)基于实际问题,提高数感能力

小学生的数感能力是在数学教师不断的教学引导下而逐步形成和强化的一种能力,能有效辅助学生理解更大难度的数学知识,不断训练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感悟能力,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能力时,可以从数学实际问题出发,以难度较大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思维和探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

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为例,该道数学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视频,视频中的笼子被遮掩,已知笼子中有5个头、14只脚,且已知笼子中的动物为兔子和鸡,要求“求出鸡和兔子分别有几只”。学生从1到5列出表格,计算不同数量下,笼子中脚的数量一共有几只,在假设运算的过程中,得出与笼子中脚的数量一致的兔子数量和鸡的数量。其次,教师对难度加码,提出问题“笼子中有35只头,94只脚,那么如何以简单的方法得出笼子中兔子和鸡的数量?”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假设笼子中全是鸡,列出算式“35×2=70只”得出若笼子中全为鸡,则脚的实际数量为70只。列出算式94-70=24。每只鸡脚的数量为2,用24÷2得出结果笼子中的兔为12只,剩余的则为鸡的数量。教师通过鸡兔同笼的实际问题,能引导学生从假设方法入手,由浅入深,逐步优化学生的数感能力。


四、结语


数感是学生感知力的一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若教师对学生的这一种感知力进行良性引导,则能将其培养成学生认识、理解事物的一项能力,对学生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的数字感知力、思维模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将生活素材用于思维启蒙和数学思考,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为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奠定感知力基础和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策略[J].名师在线,2022(35):76-78.

[2]王慧慧.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知识文库,2022(19):22-24.

[3]耿艳.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5):123-124.

[4]王玉玲.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3):29-30.

[5]苏福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13):57-58.


文章来源:戴宝兰.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31):165-16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小学数学教育

期刊名称:小学数学教育

期刊人气:278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8-8989

国内刊号:21-1426/G4

邮发代号:8-299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