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

  2021-11-16    5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有效提问,有效提问会促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实现有效衔接,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并就有效提问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 关键词:
  • 初中历史
  • 历史教学
  • 教学质量
  • 核心素养
  • 课堂教学
  • 加入收藏

“善教者,必善问。”有效提问是保障教学质量以及启迪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提问能彰显历史课堂的艺术性、创造性和知识性,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初中历史课堂的提问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严谨性,要求学生以求实的态度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的提问也要具备高度的科学性,这是实现有效提问的重要基础。首先,教师要做到提问语言简单明了、清晰明确,语言表达效果直接关乎着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明白问题的核心,同时确保问题的准确性,避免因语言表述不清而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讲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便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张骞有过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并且这两次出使的目的并不相同,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并未指出具体哪次出使,因此会带给学生困惑,不知该如何回答。其次,教师的提问内容要做到科学严谨。如果要结合史料设计问题,教师要确保史料的真实性,这是有效提问的基础。如果针对教学重点进行提问,教师应采用层层设问的方式,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之一,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并加深理解。只有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其心中都具有探求欲,都渴望能够有所发现,只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便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秉持启发性原则,首先,教师要确保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才能得到答案。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在教材中便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那么问题便会失去意义,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商鞅最后被处死,这能说明商鞅变法失败了吗?”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探究正确答案。有的学生说:“商鞅被处死的原因在于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这与变法失败无关”。教师再继续提问:“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成功了?”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因为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通过教师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只看个人的最终结果,这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主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要想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加贴近其实际水平的问题。因此,针对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提升问题的难度,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针对那些低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丝绸之路”内容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从西域传入的物品,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些物品是从哪里传入的?”“这些物品是通过什么方式传入的?”“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可以让低层次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可以让中层次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可以让高层次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难度有所不同,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并且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科学设计问题

有效提问首先要科学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能够为教学服务,也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要融入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唯物主义理论性,这对于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接受起来难度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那些能够调动学生兴趣且比较直观的素材与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呈现问题,使学生能够对问题的探究产生兴趣。

例如,在讲解“日本明治维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再向学生展示关于日本黑船事件以及德川幕府统治危机方面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观察对比。在此基础上设计这样的问题:“对比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想一想二者都有哪些共同之处?”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并结合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来考虑问题的答案。教师再提问:“为什么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所取得的成果大相径庭?”这样的问题直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运动,帮助学生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由此可见,教师科学设计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在提问中融入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家国情怀的融入,既能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也能促进学生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充分发挥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提问过程中,历史教师应结合现实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以“红军长征”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直接展示红军长征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体会红军长征的伟大。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说一说红军长征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谈谈你认为的长征精神以及其内涵?”“生活在如今和平幸福的年代,长征精神应该怎样继承?”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通过纪录片在课堂中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情境,带给学生更为直观、深刻的体验与感受,引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佩之情。然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相关知识,最后再启示学生应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认真学习,将自己打造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合理运用史料

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史料是证实历史真相的重要方式,只有在确保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历史,并可以做到客观解释与评判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做到有效提问,应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帮助学生挖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将这些关键信息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针对材料分析类的问题,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还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多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促使学生对史料产生正确的认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依据史料信息进行提问,同时还要确保史料的真实性,为有效提问奠定基础。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如下材料。

然后向学生提问:“材料中能够反映出中英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贸易关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英国商人通过怎样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通过图表数据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鸦片战争之前中英之间的贸易状况,帮助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通过史料的展示,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既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应结合教学需求,科学设计问题,不断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欧阳国亮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析--以 《经济体制改革》-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1):127- -131.

[2]单小珂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0.


文章来源:李娜.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177-17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期刊名称: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期刊人气:88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历史教学社

出版地方:天津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0457-6241

国内刊号:12-1010/G4

邮发代号:6-4

创刊时间:195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