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培养模式列表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已经逐渐进入了以创新力为主要驱动力的新时代。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实践力度,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1]。同年,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被列为五项建设任务之一[2]。
28
0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在工程建造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阿卡迪全球建筑资产财富指数,我国建筑资产规模已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国家[1]。尽管我国成为了建造大国,但还不是建造强国。碎片化、粗放式的建造方式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使得工程建造活动日趋复杂,建筑行业亟待转型升级。
73
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出一批国际领先的拔尖人才,已成为各大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年前,国内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
39
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许多高端机械装备依赖于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2]。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77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如何将“双碳”目标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财经人才储备,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33
1998年,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和《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文件中首次命名医学学术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并从主修内容和任务两方面对二者进行明确区分[1]。医学学术学位的培养重点偏向与医学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重点偏向于医疗行为的综合实践能力。
38
近年来,我国母婴健康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47.7/10万和19.0‰分别下降到20.1/10万和8.1‰[1],但是距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12.0/10万和5.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助产士和产科护理人员是母婴安全的重要人力保障[2]。
50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形式,在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同等学力申硕教育作为国家促进高层次专门人才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具有相应水平的在职工作者获得学位开辟了新途径,已成为中国特色学位授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补充渠道[1]。
54
2019年,在东北大学举行的“新工科·新冶金”高校校长论坛暨第二十七届全国高等院校冶金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提出,冶金工程专业在内涵建设的同时,要培育具有良好工程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2]。基于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冶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改革,对提高我国冶金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3]。
41
当前,我国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行业应用也日渐成熟。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素养已成为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整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具备数据意识和数据敏感性,能够有效且恰当地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和展现数据,并对数据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90
财经素养作为学生必备的基础素质之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今天,提升中职学生的财经素养教育,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和风险判断能力,还能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48
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培养方案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调研发现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40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再次肯定了医教协同在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3]。新形势下,探索护理专业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教育是根 据特定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 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1]。随 着国家和高校研究生招生政策的调整,专硕规模不断 扩大,年招生规模增长至 60 多万人,比例上从占研究 生招生规模的个位数增长至超过 60%[2]。
43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选择[1-2]。应用型创新人才既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通过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可以实现国家、地方和产业链各个重要环节的相互适应,让高校真正培养出国家、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3]。
36
影响因子:0.453
影响因子:0.216
影响因子:1.072
影响因子:0.990
影响因子:0.707
影响因子:0.107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